導讀:“雕版印刷”和“活字印刷”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技術。從這項發(fā)明出現(xiàn)的時間來看,“雕版印刷”要比“活字印刷”早的多,從使用的范圍上看,“活字印刷”在中國古代的印刷比例占比小,而且它所印刷的內容是比較邊遠,在傳播中國古代經(jīng)典文化特別是古代經(jīng)書時,大部分是“雕版印刷”。
古代經(jīng)書大部分是“雕版印刷”其實比較今天以電腦造材、電子造材技術為標注的新興的技術革命來說,中國古代發(fā)明的古物印刷術也是不亞于今天的技術革命。這其中就包括“活字印刷”和“雕版印刷”。
“雕版印刷”和“活字印刷”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技術。從這項發(fā)明出現(xiàn)的時間來看,“雕版印刷”要比“活字印刷”早的多,從使用的范圍上看,“活字印刷”在中國古代的印刷比例占比小,而且它所印刷的內容是比較邊遠,在傳播中國古代經(jīng)典文化特別是古代經(jīng)書時,大部分是“雕版印刷”。
因此,中國印刷術中除了“活字印刷”還有“雕版印刷”。
在中國古代發(fā)明與發(fā)現(xiàn)中寫道,“文字發(fā)明后,人們嘗試過多種書寫材料。如殷商時代的書寫材料主要龜甲和牛骨”,這是完全錯誤的。我們今天看到的比較早的殷商時期留下的音古詞,是刻在龜甲或者牛的骨頭上,但是那是當時為了一些特殊需要,而不是人必須要拿刀去上面寫字。
那么下邊的問題就更嚴重了:“其次是將文字鑄刻在青銅器和玉石上。”用青銅玉器記錄日常的文字,那更愚蠢了,也是不可能的。將文字符號刻在青銅上,要通過找銅礦、鑄銅器、制作合劑、再制作堅硬材料刻字,這是何等艱難。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只是寫一些紀念性文字而已。
普通傳遞信息或者記錄信息是我們晚一點看到的,就是在春秋時代的竹木簡刻字。不過實際上普通老百姓可以采用更簡單的辦法,比如北方比較常見在樺樹皮上寫字。
四大發(fā)明的說法是從西方人那里來的。在《新工具》一書里提到了三大發(fā)明,書中說印刷術,這個翻譯是準確的。馬克思談到的四大發(fā)明也是火藥、指南針、印刷術,不是活字印刷。恩格斯談的是磁針、印刷、活字、亞麻紙,雖然有個活字但是顯然它跟印刷是并列的,那他在里面談到的可能是東方輸入的一些技術。
美國學者編寫的《中國印刷術的發(fā)明以及新傳》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印刷術的書籍,他說:“歐洲文藝復興初期四種偉大發(fā)明的傳入,對現(xiàn)代世界的行程,曾起重大的作用”,其中“造紙和印刷術,替宗教改革開了先路,并使推廣民眾的教育成為可能”。這是作者卡特在美國研究印刷術的時候談到的,書中寫的是“印刷術”而不是“活字印刷”。
元代將泥活字改為木活字提高了活字印刷使用價值
西方的活字印刷普遍是15世紀以后才出現(xiàn),更多是在16世紀,而早在中國的宋代就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了活字印刷。
那么畢昇發(fā)明的活字印刷是不是真的既經(jīng)濟又便捷、快速?
北宋中期沈括寫的《夢溪筆談》,在元代的一個刻本的第十八卷里,有一條叫“技術門”,講“百印書籍”,“百印書籍”就是用雕版來印刷書籍,這句話為我們判斷雕版印刷術產(chǎn)生于什么年代提供了依據(jù),就是說唐朝時雕版印刷還不是很興盛。在北宋順義年間,活字印刷又為模板。我們現(xiàn)在看到的《夢溪筆談》就是戰(zhàn)國的寫本,秦漢的寫本,不同程度都有一些劃痕。
我們找后的結論看,雖然沈括說“若止印三二本,未為簡易,若印數(shù)十百千本,則極為神速”。就是說印兩三本書的話著實的不方便,若是印數(shù)十百千本就好用了。在語言表述上這只是一種虛擬狀態(tài)。雖然畢昇發(fā)明的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有代表性的科學成就,但其并未在較大范圍內得到比較廣泛的應用。
《玉堂雜記》是作者周必大講的28句28條,每一條都是很短三十幾個字,于是他自己嘗試印了一下,一共就印了28句,但那是好奇所為,并不代表著南宋時期普遍使用。
元代的王禎改革了這項技術,把沈括的泥活字變成了木活字,活字印刷從此才具有了較大的使用價值。
從北宋時期開始到南宋,留下大量的出版書,南宋的印刷量很大,沒有看到一個北宋的。大量元代的書籍也留了下來,都是雕版?;钭钟∷⒌某霭嫖飳嶋H存在的我們可以參見個別人偶然做到但完全沒有商業(yè)化的應用,但是雕版印刷術不僅商業(yè)化,而且是大批量的使用。典型的在今天福建的建陽書廠,全國而且跨洋過海遠銷到高麗、日本,明顯說明它是有商業(yè)資源的。
雕版印刷工人只需分清黑白就能完成排版
“慶歷中,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。其法一用膠泥刻字,薄如錢唇,每字為一印。”,“用膠泥刻字,薄如錢唇”,要看這字的厚度。中國古代的銅錢硬幣邊緣都比里面的文字高一塊,制作起來是極其困難,不好拿。把這個做好了以后用火燒一天就把它燒硬了,燒硬了以后第二個工具是拿一個鐵板,把松脂蠟和紙灰攪拌在一起覆蓋在鐵板上面。
為什么要覆蓋在鐵板上面呢?因為要把一堆活字就是薄如錢唇的東西放在鐵板上,鐵板有鐵框,然后就密密地把字一個個擺上,擺滿這就是一個板,然后“待就火煬之”。
擺平了后在上邊刷墨,刷完之后把紙再蓋上,然后再刷紙的背面,把它揭開就出現(xiàn)一頁書了,所以這個字需要的都是反字,跟我們現(xiàn)在刻字是一樣的。那么如果擺不平刷墨后,放上紙再印時,就會包墨不均,或者根本沒有,讀者閱讀時的視覺效果不好。
畢昇初嘗試時,這個問題他解決的非常好。他說,“待就火煬之,藥稍熔”,即鐵板一導熱藥熔化成糊狀,這時把字擺上,然后用一個鐵板壓它。這樣印版后的平整程度取決于它上邊壓鐵板的程度。
那么畢昇這么好的技術后來怎么沒推廣呢?因為每一個步驟都妨礙效率。
所以“若止印三二本,未為簡易,若印數(shù)十百千本,則極為神速”的假設是不成立的。這個工藝挖個土都特別慢,更不要說這個薄如錢唇的字和涂料粘上之后活字印刷的技術了。字要穩(wěn)固,意味著把它燒熱了放在鐵板上,等烤化后把它按平,按平后等它涼了之后再印,涼了它就凝固了,要想再印就得再用火烤,再把它拿下來,太過麻煩。所以說對漢字來說很難使用。
雕版印刷,一般選用紋質細密堅實的木材,如棗木、梨木等。然后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,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,反貼在木板上,再根據(jù)每個字的筆畫,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,使每個字的筆畫突出在板上。木板雕好以后,就可以印書了。
從這個技術上說,活字印刷要求漢字排字工人必須認真,但是雕版的工人只需要有認字的人把字寫在木板上,工人只需要看出哪是黑哪是白就行,留下黑處,去掉白處。
活字印刷的基本原理就是要把活字重復使用,把字按照一定的規(guī)律擺到架子上,下次再能用的時候直接用,相對于畢昇的泥活字來說基本上不可能。
銅活字印刷在用銅有嚴格限制的年代很難實現(xiàn)
活字印刷直到明代中期一度可能比較好。在江蘇的無錫,到今天上海長江三角洲這里,就有一批人是用過活字,不過后失敗了,就是它在效率、字量幾個方面綜合比較起來,數(shù)量感覺少。
那時宋代的雕版印刷發(fā)生了巨大的技術革命。此前,刻字更像手寫的書法。宋代時出現(xiàn)了一個技術競爭,就是把字體改變了,改變成橫平豎直,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印刷字里邊的縱字。
如果雕版印刷不改變,活字印刷有一定的優(yōu)勢,但是它改變了。到了萬歷年間,中國的雕版印刷的絕大多數(shù)書籍,印刷字是宋體了。
后來活字印刷在中國一些家族勢力比較強大的省份印家譜,家譜相對來說印刷的數(shù)量比較少。印大量書籍時,印完后就馬上拆掉,拆掉就要馬上弄第二版是不可能的。中國雕版印刷的巨大技術優(yōu)勢就在于,版在合適的條件下可以保存幾百年。
一直到清代后期,西洋的活字印刷技術傳入中國時,中國的活字印刷只保留了很小一部分印刷廠。
明代正德年間有幅圖,現(xiàn)在還把它稱之為銅活字,但我的觀點它不是。這里寫著叫“活字銅板”,所以他們認為這字是銅做的。但它不可能是銅做的,從技術來看,它由板和字兩部分組成,所謂活字說字是活字,所謂銅板是下邊墊的那個板是銅的。
大家知道中國古代錢幣是銅的,理論上來說,每個銅錢的價值和等值的銅是相等的,但是中國的銅資源到宋代后就很匱乏,因此宋代開始就大量使用紙錢了。對于民間用銅,國家也有嚴格的限制,如大清民間制銅像是禁止的。記載說長江三角洲有大量的銅版印刷是有問題的。除去銅資源不足外,還有是造價太高。一部銅活字印刷的作品相當于20萬兩銀子,20多萬兩銀子如果印出來效果好也值,但是印出來并不好。
但為什么福建人覺得可以用銅呢,因為任何時代都會有一些奇怪的人做奇怪的事,但是我們?yōu)槭裁凑f不行呢,按照很多學者的說法就是嘉靖年間、正德年間前后這樣的書就在長江三角洲地區(qū)大規(guī)模出現(xiàn)了。長江三角洲一代人杰地靈,聰明的人們怎么會干這么不合算的事呢?所以有些事情我們用簡單的辦法就可以判斷出來。所以說歷史真的很簡單,一點都不復雜。
專家簡介
辛德勇: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,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學、歷史文獻學研究,兼事地理學史研究,曾出版《隋唐兩京叢考》、《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》等學術論著。
古代經(jīng)書大部分是“雕版印刷”其實比較今天以電腦造材、電子造材技術為標注的新興的技術革命來說,中國古代發(fā)明的古物印刷術也是不亞于今天的技術革命。這其中就包括“活字印刷”和“雕版印刷”。
“雕版印刷”和“活字印刷”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技術。從這項發(fā)明出現(xiàn)的時間來看,“雕版印刷”要比“活字印刷”早的多,從使用的范圍上看,“活字印刷”在中國古代的印刷比例占比小,而且它所印刷的內容是比較邊遠,在傳播中國古代經(jīng)典文化特別是古代經(jīng)書時,大部分是“雕版印刷”。
因此,中國印刷術中除了“活字印刷”還有“雕版印刷”。
在中國古代發(fā)明與發(fā)現(xiàn)中寫道,“文字發(fā)明后,人們嘗試過多種書寫材料。如殷商時代的書寫材料主要龜甲和牛骨”,這是完全錯誤的。我們今天看到的比較早的殷商時期留下的音古詞,是刻在龜甲或者牛的骨頭上,但是那是當時為了一些特殊需要,而不是人必須要拿刀去上面寫字。
那么下邊的問題就更嚴重了:“其次是將文字鑄刻在青銅器和玉石上。”用青銅玉器記錄日常的文字,那更愚蠢了,也是不可能的。將文字符號刻在青銅上,要通過找銅礦、鑄銅器、制作合劑、再制作堅硬材料刻字,這是何等艱難。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只是寫一些紀念性文字而已。
普通傳遞信息或者記錄信息是我們晚一點看到的,就是在春秋時代的竹木簡刻字。不過實際上普通老百姓可以采用更簡單的辦法,比如北方比較常見在樺樹皮上寫字。
四大發(fā)明的說法是從西方人那里來的。在《新工具》一書里提到了三大發(fā)明,書中說印刷術,這個翻譯是準確的。馬克思談到的四大發(fā)明也是火藥、指南針、印刷術,不是活字印刷。恩格斯談的是磁針、印刷、活字、亞麻紙,雖然有個活字但是顯然它跟印刷是并列的,那他在里面談到的可能是東方輸入的一些技術。
美國學者編寫的《中國印刷術的發(fā)明以及新傳》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印刷術的書籍,他說:“歐洲文藝復興初期四種偉大發(fā)明的傳入,對現(xiàn)代世界的行程,曾起重大的作用”,其中“造紙和印刷術,替宗教改革開了先路,并使推廣民眾的教育成為可能”。這是作者卡特在美國研究印刷術的時候談到的,書中寫的是“印刷術”而不是“活字印刷”。
元代將泥活字改為木活字提高了活字印刷使用價值
西方的活字印刷普遍是15世紀以后才出現(xiàn),更多是在16世紀,而早在中國的宋代就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了活字印刷。
那么畢昇發(fā)明的活字印刷是不是真的既經(jīng)濟又便捷、快速?
北宋中期沈括寫的《夢溪筆談》,在元代的一個刻本的第十八卷里,有一條叫“技術門”,講“百印書籍”,“百印書籍”就是用雕版來印刷書籍,這句話為我們判斷雕版印刷術產(chǎn)生于什么年代提供了依據(jù),就是說唐朝時雕版印刷還不是很興盛。在北宋順義年間,活字印刷又為模板。我們現(xiàn)在看到的《夢溪筆談》就是戰(zhàn)國的寫本,秦漢的寫本,不同程度都有一些劃痕。
我們找后的結論看,雖然沈括說“若止印三二本,未為簡易,若印數(shù)十百千本,則極為神速”。就是說印兩三本書的話著實的不方便,若是印數(shù)十百千本就好用了。在語言表述上這只是一種虛擬狀態(tài)。雖然畢昇發(fā)明的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有代表性的科學成就,但其并未在較大范圍內得到比較廣泛的應用。
《玉堂雜記》是作者周必大講的28句28條,每一條都是很短三十幾個字,于是他自己嘗試印了一下,一共就印了28句,但那是好奇所為,并不代表著南宋時期普遍使用。
元代的王禎改革了這項技術,把沈括的泥活字變成了木活字,活字印刷從此才具有了較大的使用價值。
從北宋時期開始到南宋,留下大量的出版書,南宋的印刷量很大,沒有看到一個北宋的。大量元代的書籍也留了下來,都是雕版?;钭钟∷⒌某霭嫖飳嶋H存在的我們可以參見個別人偶然做到但完全沒有商業(yè)化的應用,但是雕版印刷術不僅商業(yè)化,而且是大批量的使用。典型的在今天福建的建陽書廠,全國而且跨洋過海遠銷到高麗、日本,明顯說明它是有商業(yè)資源的。
雕版印刷工人只需分清黑白就能完成排版
“慶歷中,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。其法一用膠泥刻字,薄如錢唇,每字為一印。”,“用膠泥刻字,薄如錢唇”,要看這字的厚度。中國古代的銅錢硬幣邊緣都比里面的文字高一塊,制作起來是極其困難,不好拿。把這個做好了以后用火燒一天就把它燒硬了,燒硬了以后第二個工具是拿一個鐵板,把松脂蠟和紙灰攪拌在一起覆蓋在鐵板上面。
為什么要覆蓋在鐵板上面呢?因為要把一堆活字就是薄如錢唇的東西放在鐵板上,鐵板有鐵框,然后就密密地把字一個個擺上,擺滿這就是一個板,然后“待就火煬之”。
擺平了后在上邊刷墨,刷完之后把紙再蓋上,然后再刷紙的背面,把它揭開就出現(xiàn)一頁書了,所以這個字需要的都是反字,跟我們現(xiàn)在刻字是一樣的。那么如果擺不平刷墨后,放上紙再印時,就會包墨不均,或者根本沒有,讀者閱讀時的視覺效果不好。
畢昇初嘗試時,這個問題他解決的非常好。他說,“待就火煬之,藥稍熔”,即鐵板一導熱藥熔化成糊狀,這時把字擺上,然后用一個鐵板壓它。這樣印版后的平整程度取決于它上邊壓鐵板的程度。
那么畢昇這么好的技術后來怎么沒推廣呢?因為每一個步驟都妨礙效率。
所以“若止印三二本,未為簡易,若印數(shù)十百千本,則極為神速”的假設是不成立的。這個工藝挖個土都特別慢,更不要說這個薄如錢唇的字和涂料粘上之后活字印刷的技術了。字要穩(wěn)固,意味著把它燒熱了放在鐵板上,等烤化后把它按平,按平后等它涼了之后再印,涼了它就凝固了,要想再印就得再用火烤,再把它拿下來,太過麻煩。所以說對漢字來說很難使用。
雕版印刷,一般選用紋質細密堅實的木材,如棗木、梨木等。然后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,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,反貼在木板上,再根據(jù)每個字的筆畫,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,使每個字的筆畫突出在板上。木板雕好以后,就可以印書了。
從這個技術上說,活字印刷要求漢字排字工人必須認真,但是雕版的工人只需要有認字的人把字寫在木板上,工人只需要看出哪是黑哪是白就行,留下黑處,去掉白處。
活字印刷的基本原理就是要把活字重復使用,把字按照一定的規(guī)律擺到架子上,下次再能用的時候直接用,相對于畢昇的泥活字來說基本上不可能。
銅活字印刷在用銅有嚴格限制的年代很難實現(xiàn)
活字印刷直到明代中期一度可能比較好。在江蘇的無錫,到今天上海長江三角洲這里,就有一批人是用過活字,不過后失敗了,就是它在效率、字量幾個方面綜合比較起來,數(shù)量感覺少。
那時宋代的雕版印刷發(fā)生了巨大的技術革命。此前,刻字更像手寫的書法。宋代時出現(xiàn)了一個技術競爭,就是把字體改變了,改變成橫平豎直,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印刷字里邊的縱字。
如果雕版印刷不改變,活字印刷有一定的優(yōu)勢,但是它改變了。到了萬歷年間,中國的雕版印刷的絕大多數(shù)書籍,印刷字是宋體了。
后來活字印刷在中國一些家族勢力比較強大的省份印家譜,家譜相對來說印刷的數(shù)量比較少。印大量書籍時,印完后就馬上拆掉,拆掉就要馬上弄第二版是不可能的。中國雕版印刷的巨大技術優(yōu)勢就在于,版在合適的條件下可以保存幾百年。
一直到清代后期,西洋的活字印刷技術傳入中國時,中國的活字印刷只保留了很小一部分印刷廠。
明代正德年間有幅圖,現(xiàn)在還把它稱之為銅活字,但我的觀點它不是。這里寫著叫“活字銅板”,所以他們認為這字是銅做的。但它不可能是銅做的,從技術來看,它由板和字兩部分組成,所謂活字說字是活字,所謂銅板是下邊墊的那個板是銅的。
大家知道中國古代錢幣是銅的,理論上來說,每個銅錢的價值和等值的銅是相等的,但是中國的銅資源到宋代后就很匱乏,因此宋代開始就大量使用紙錢了。對于民間用銅,國家也有嚴格的限制,如大清民間制銅像是禁止的。記載說長江三角洲有大量的銅版印刷是有問題的。除去銅資源不足外,還有是造價太高。一部銅活字印刷的作品相當于20萬兩銀子,20多萬兩銀子如果印出來效果好也值,但是印出來并不好。
但為什么福建人覺得可以用銅呢,因為任何時代都會有一些奇怪的人做奇怪的事,但是我們?yōu)槭裁凑f不行呢,按照很多學者的說法就是嘉靖年間、正德年間前后這樣的書就在長江三角洲地區(qū)大規(guī)模出現(xiàn)了。長江三角洲一代人杰地靈,聰明的人們怎么會干這么不合算的事呢?所以有些事情我們用簡單的辦法就可以判斷出來。所以說歷史真的很簡單,一點都不復雜。
專家簡介
辛德勇: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,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學、歷史文獻學研究,兼事地理學史研究,曾出版《隋唐兩京叢考》、《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》等學術論著。
版權與免責聲明:1.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包裝印刷網(wǎng)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(wǎng)絡有限公司-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包裝印刷網(wǎng)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(wǎng)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 2.本網(wǎng)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(非包裝印刷網(wǎng))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其他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從本網(wǎng)轉載時,必須保留本網(wǎng)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 3.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。
相關新聞
-
煒岡科技迎來市領導調研,共謀創(chuàng)新驅動發(fā)展新篇章
張文杰市長還指出,煒岡科技要立足自身優(yōu)勢,緊跟技術變革的趨勢,加強產(chǎn)學研的深度融合。他鼓勵企業(yè)要持續(xù)推出創(chuàng)新技術,不斷滿足市場的新需求,打開發(fā)展的新空間。- 2025-03-17 13:44:47
- 8310
-
博斯特凹印技術賦能,土耳其知名企業(yè)軟包裝產(chǎn)能飆升40%!
自引進兩臺高效的博斯特RS 6003印刷機以來,該公司在印刷速度、質量和材料適應性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提升,從而更好地滿足了客戶日益多元化的需求。- 2024-12-17 13:21:14
- 19079
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
所有評論僅代表網(wǎng)友意見,與本站立場無關